朱棣告訴眾臣,他沽...的是大明強盛之名,釣的是繁華之譽。高煦和朱能提出率領船隊出海者違反大明律例,會誅三族,無人敢出使。鄭和跪請自願率領船隊南下西洋,整個朝堂為之驚訝。朱棣問鄭和不怕被誅三族嗎?鄭和答自己本就孤身一人,沒有三族可誅。高煦堅決否決,鄭和是宦官,毫無航海經驗,且違反祖製。朱棣卻不這麼看,鄭和跟隨他征戰多年,是靖難-的功臣,他讓鄭和把想法都說出來。
鄭和認為出使西洋可與鄰國建立邦交,擴大影響力,有利於邊疆安定。還可以了解外麵的世界,進行物資交換,互通有無。更可使永樂皇帝的威名廣播天下。一番話說得朱棣哈哈大笑,格外中意,他任命鄭和為特使,督造海船,出使西洋。
曆史上從未有哪個皇帝派遣使者南下西洋,並且使者還是個宦官,朱棣和鄭和一同蒙受著巨大...的壓力。朱棣派三萬勇士隨鄭和遠行,以抵抗侵犯,彰顯大明的強盛。朱棣深知,他們正在發明一段讓後人永遠傳頌的曆史。
平花花在錦衣衛裏挑選出精銳,與他們歃血為盟,結為死黨。他想趁朝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鄭和下西洋一事上,讚助建文帝複辟。盛庸、李景隆、耿柄、梅殷聯手介入。
徐國公每日裏花天酒地蒙蔽朝廷,暗地裏發送消息,李景隆以飛鴿傳遞。盛庸更是以自己的性命保平花花獲得旗手衛指揮使一職。平花花派錦衣衛跟蹤道衍,察覺建文帝應該就藏在孝陵之中。十日後就是約定起兵複辟...的日子,一定要有建文帝的...的確確切下落。明天就是建文帝生辰,平花花想請求朱棣允許他與建文帝見一麵。
朱允炆聽說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,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,他由衷的感到如果昔時皇爺爺把皇位傳給四叔才是最好的安排。
平花花以奉旨辦案為由命人秘密仿照高煦筆跡。
暹羅國使者覲見完皇上後沒有按照國禮去拜見太子,卻直接去見了漢王,高煦留他飲酒作樂。高熾久等使者不到,解縉告訴他不消等了,使者去了漢王府,高熾十分氣憤。看到紅杏和太子在一起,解縉提醒高熾不要和她走得太近,高熾已經決定等時機成熟就納紅杏為妾。連使者都沒不他這個太子放在眼裏,高熾憂慮自己地位不穩,解縉覺得該出手了。
高熾與高煦在皇宮門口相遇,高熾認為沒有東宮給親王讓路的道理,高煦卻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裏,拒不讓路,相持不下,最後還是高熾讓開了。
暹羅使者-的事情在朝廷裏傳得沸沸揚揚,原來是平花花在使者麵前暗示造成,的。他還讓手下仿照高煦字跡調動北平兵馬。平花花先離間高熾與高煦,再利用北平大軍的異動,掩護青州軍與蜀軍南下,他料定朱棣一定會派親軍前去問罪,這樣一來,京師至少有十天左右處於防備空虛,複辟又多了幾分把握。可是平花花見朱允炆的請求,朱棣即沒拒絕也沒準許。懷慶公主和他正擔憂此事,皇上忽然來了,他要平花花陪他一起郊遊。
朱棣帶平花花來到郊外,道衍和一位僧人已在此等候,僧人轉過身來竟然是朱允炆。平花花見到他激動萬分,朱允炆卻異常平靜,道衍介紹這位是他的徒弟應文。朱允炆告訴平花花,他們之間兄弟情誼已盡,讓他從此以後好好在朝廷為官,不許再來見他。隨即告辭離開,留下平花花兀自難過。
跟蹤道衍的人回來彙報,道衍一行直接回了孝陵,其中有個生麵孔,平花花暗喜,建文皇上果然在孝陵。
北平軍異動引起朱棣警覺,馬上派親軍去北平奪回兵權,令漢王的兵馬駐紮京師外圍。
紀綱和平花花去天策衛傳旨,卻被告知他們隻聽漢王的命令,拒不出城。他們又去找高煦,同樣被強硬拒絕,直到皇上親自出麵,高煦才遵從。
朱棣與平花花深夜還在商量朝政,朱棣日夜勤政,並且崇尚節儉,還民脂民膏與百姓。處置完政務,平花花出來,朱棣親自為他送上披風。朱棣忙於政務無暇顧及太子與漢王之爭,吩咐平花花多留意,別讓他們打起來,重蹈他與朱允炆的覆轍。
天策衛到了城外,高煦認為是太子從中作梗,高熾也擔憂高煦在軍中的勢力太大,不好對於。
朱高煦對梁妃大叫冤枉,北平、青州、西蜀三地同時異動如果真的不是高煦做的,而太子黨又沒有這個能力,那麼罪魁禍首是誰呢?他挑起他們兄弟之間的奮鬥,他的目的是什麼呢?梁雁冰警覺起來。
平花花、李景隆、徐國公三人一起密謀,目前一切都按照計劃在進行,不出偏差複辟定會成功。自己一手策劃的複辟計劃馬上成功,平花花卻高興不起來,他不知道後人會怎樣評價這次兵變,他從內心認可永樂是個好皇帝。
平花花夜不能寐,懷慶公主起身勸他,現在大家已經相安無事,如果複辟,朱棣和建文兩人必有一死,現在收手還來得及。平花花決心已定,他是建文忠臣,複辟是他,的宿命。他準備明日就送懷慶公主出城,公主堅決不走,要死三口人死在一起,她給未降生...的孩子取名兮兒。
朱高煦百思不得其解,想不出這件事是誰做的,心情焦躁與朱能喝酒。士兵先後來報,營地附近察覺蜀軍與青州軍。
徐皇後來找徐妙雲,告訴她明日亥時,平花花將發生兵動,為建文複辟,徐妙雲驚詫。
道衍大師在家中察覺密信,他平日很少回家,那天回去也是碰巧。朱棣奇怪這個人怎麼不直接告發,道衍分析有可能是想聽天意。高煦也來向父皇彙報軍情。